最早知道何鲁和他的故事,是苏精教授在《西医来华十记》中说到,一个名叫“Hoo Loo”的32岁我国男青年怀着敬重带着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来到伦敦盖伊医院求医问诊,却不幸死在手术台上。书中所配1831年4月16日《柳叶刀》(The Lancet)刊载的长着巨大肿瘤的何鲁像给咱们留下了深化印象,但不到800字的篇幅却不能满意读者的好奇心。一个不谙英语的我国农人怎么能顺畅搭乘东印度公司商船抵达伦敦去医治自己的巨瘤,其在盖伊医院手术的具体进程、死因怎么,他的死在英国社会、医疗界有何影响,这台手术在中西医疗史上的含义,等等,这些萦绕在读者脑海中的问题,现在都在高晞教授《何鲁之死——1831年震慑全球的医疗事情》(以下简称《何鲁之死》)中找到了答案。
微观史学的模范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前史研讨把视野投向特定时刻和空间内的个人和小的社会群体,比方鲁西奇笔下的喜、罗新笔下的王钟儿、周绚隆笔下的侯岐曾、程美宝笔下的黄东(黄遏东)、沈艾娣笔下的刘大鹏、刘平笔下的陈伯琴,前史学家对这些前史大势中的普通个别详尽而微观的研讨到达了见微而知著的作用。
何鲁与这些前史人物同又不同。同是指他们都是庞大前史叙事中的小角色。不同的是,这些小角色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必定数量的“自我文献”和出土的一手文献,给作者以充沛的研讨与写作空间,多者如皇皇28册约350万字的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教授校注本近50万字)、六七万字的《侯岐曾日记》,少者如53支550字的秦简《编年记》(在每年秦国大事之下记载喜的个人及家庭要事)、700余字的《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相同是来过伦敦的黄东(Whang Tong),“布莱克档案”中的植物绘画著作留下了其明晰的中英文笔迹、图注,以及那幅著名画家雷诺兹(Joshua Reynolds)为其绘画的肖像;但何鲁更是“一位极不起眼的小角色”,没有留下任何一手的“自我文献”,牵强清楚的只要其国籍、原籍和大致的年纪。
可是,这并没有阻碍高晞教授以东印度公司档案、英国的医学陈述、媒体报导、政治漫画、画像和博物馆展览为根本史料,从这些众多的西文史猜中为咱们剥茧抽丝,详尽勾勒出何鲁从澳门到盖伊医院,再到手术台上医治巨瘤,以及不幸丧身后其形象在英国言论空间和政治范畴传达的全景进程,一起配有48幅珍稀前史图片,描绘了何鲁作为我国患者、新闻主角、政治符号的三种形象,将其置于19世纪欧洲外科学生态环境,调查东西方医学的实在差异,为读者展示了何鲁事情的鲜活场域和广泛影响。就像作者所说“从1828年何鲁走进澳门郭雷枢眼科医院至2018年新西兰旧书网站拍卖凯医师的签名书,这意味着何鲁西行就不是一场简略的‘外科之旅’,而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全球微观史”。
跨洋而来的我国患者
19世纪初,中西医学沟通处于发端阶段。何鲁所患的阴囊象皮病(scrotal elephantiasis)即现代医学术语中的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是一例可贵且有价值的案例。澳门眼科医院医师郭雷枢想经过慈悲行为改进西方人在我国人心中的形象,以此取得我国人的敬重,改动他们以为洋人是蛮夷的成见。他压服东印度公司信任西医有或许成为改进中外联系的润滑剂,给东印度公司的商业贸易创造赢利,资助了何鲁的游览费用。作者尽头史料,胪陈了何鲁搭乘的“阿索尔公爵夫人号”帆船此行的具体信息,包含飞行日志、乘客信息等,发现了何鲁能顺畅抵达,是因为有东印度公司助理船医、广东眼科医院的考克斯(Cox)伴随,不然无法幻想一个不明白外语、身长巨瘤、从未有远行阅历的我国患者是怎么度过这绵长无聊的三个月海上航路。
1831年的英国甚至欧洲医师还都不了解阴囊象皮病的病因,这为何鲁悲惨剧的发生埋下了注脚。库珀医师和其团队视这次手术为一项医学挑战和打破,他们企图经过该案例扩展外科常识,并为后世留下深化的医学遗产。在何鲁动身前,尽管盖伊医院现已收到郭雷枢托人送来的何鲁模型和考克斯编撰的病况陈述,主治医师库珀对何鲁的到来也有所准备,可是也没有针对性的医治计划,尽管手术台前挤满10多位盖伊医院和伦敦区域的重量级医师,但手术进程好事多磨,其成果彻底超出了医师的预期。《柳叶刀》上的论文精确而专业地描绘手术的实践进程,“(手术)继续了一小时四十四分钟,手术成果远远超出术前最坏料想。患者在术中共发生两次认识损失”,采纳了“按摩四肢保温;心前区保暖;向胃内灌入白兰地和水;向患者输血6盎司以及进行人工呼吸”等办法后,何鲁逝世。
王晴佳以为情感史研讨与今世史学展开联系严密,其一便是“扩展前史研讨的范畴,在理性和理性的两层层面对前史事情和前史人物加以深化的剖析”,“在常见的前史事情、现象中,调查情感的作用及其影响”。高晞教授测验从《柳叶刀》的陈述中发现一些情感元素。比方,陈述的作者对何鲁在手术中表现出的特别勇气和坚韧毅力表明敬仰,以为这是“外科学史罕见的案例”;再如,陈述的作者回想了何鲁生前的特性,他是一特性情和蔼的人,“当他考虑时,会显得少许郁闷;其他时分,他对错常开畅与和蔼的”。好性情的何鲁在路克病房遭到医师和护理的特别照料。在闻知他逝世的音讯后,修女们和同病房的室友,都流下了眼泪,对他的遭受倍感怜惜。此类充溢人性化的文字描绘与科学家在试验进程有必要坚持镇定理性的规范并不相符。高晞从而以为“至少阐明何鲁的个人性格和他对盖伊医院的决心感染了医师,他的死终究激发了手术医师的悲悯之心”。
解剖剧场中的新闻主角
解剖剧场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后期连续下来的城市市民脍炙人口的文娱活动。在19世纪初的伦敦,外科医师和教授在解剖剧场内进行外科手术时,也往往会对社会敞开。此刻,躺在解剖学剧场手术台的目标已由死尸变为活人,持票进场的观众便是为了欣赏医师怎么戏弄手术技巧。在现代社会看来,这种文娱行为能够说残暴、无聊、荒诞、甚至愚笨,彻底经不起逻辑的琢磨。可是,考虑到何鲁进行手术的年代西方人的医疗常识水平、道德观念、思想方法与行为规范,此刻工业革命的鼓起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展开和社会革新,城市日子日益丰厚,而医学上麻醉术、消毒术都未创造,输血术也不完善,观众能够从被皮带绑缚在手术台的患者的惊慌神态和失望的呼叫中获取某种快感,影响而血腥的外科手术就演化成都市市民的一种特别的文娱日子,这满意了他们标榜自己异乎寻常、寻求时尚的心思,以至于“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观摩外科手术成为市民进行自我夸耀、标榜自己超凡脱俗的谈资。并且,19世纪初我国和英国之间的空间间隔,使得一个来自悠远东方的、长着一个巨型肿瘤的我国人呈现在英国社会,自身便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社会新闻,观摩长着巨瘤的东方人手术更简单发生“奇”的作用,给英国人欣赏奇闻异趣的目标带来别致感,满意感官和精神上的需求。以至于盖伊医院不得已两次修正何鲁的手术组织,调整时刻和场所,便是为了充沛满意专业人士(医师、医学生和科学家)和大众的好奇心。手术当天“尽管这个解剖学剧场能包容近1000人,但在大门翻开的两分钟内,每个旮旯都挤满了人”。所以,当何鲁不幸死在手术台上后,这在英国医学界掀起巨大波涛,天然也就成为1830年代英国媒体上的主角。
在医学界,手术团队在《柳叶刀》杂志刊发了手术陈述,《柳叶刀》三个月内还刊发了多篇论文,杂志修改、辛普森医师、铁梯勒医师等对何鲁的死因、应该采纳何种手术计划进行了剧烈的评论。这份医学陈述不只被英国《伦敦医学与物理学杂志》《格拉斯哥医学杂志》、丹麦《图书馆杂志》、美国《纽约医学与外科学杂志》等医学杂志广泛转载和报导,一起,这场被媒体称为“活体解剖”的“丧命外科手术”相同震动了社会各界。高晞教授检索大英图书馆报刊档案数据库得知,1831年4月英国媒体关于何鲁事情的报导文章超越100篇,传达规模不限于周边城市和牛津城,还涉及了苏格兰。其时,伦敦仅有9家晨报和6家晚报,何鲁的巨瘤和死于名医的不幸命运,经过媒体锲而不舍地追踪报导,演化为市民实际日子中的情形连续剧,一时刻全城竞相谈论何鲁。不过,在何鲁事情上,英国媒体和伦敦大众流露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文娱心态,“不幸的何鲁”和“不幸的何鲁”是重复呈现的标题和词汇,甚至有媒体以为这场手术对科学和大众教育是有好处的。
John Bull代言人的政治符号
由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1735)于1727年创造的“约翰牛”(John Bull)形象逐步成为英格兰及英格兰人的化身。他偶然被塑造成一头牛,但更经常地是以一位落拓不羁、食欲大开的粗鲁乡绅或农人的形象现身,代表独立、勇气与爱国主义。18、19世纪之交,英国阅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在国内引起了深化的考虑和革新。《1832年变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的经过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严重变革事情。政治漫画因其生动诙谐的方式,能够扩大政治事情、社会问题和当权者的行为,更直接地表达政治观念、挖苦当权者、反映社会问题。威廉姆·邓特的《生而自由的英国人,或许透视税收》与《议会末日》,查尔斯·威廉姆斯的《保佑不列颠,或许一群税吏》,J.L.马科的《垫脚石,或许约翰·牛模糊看到了未来》,乔治·克鲁克香克的《猎牛》等政治变革漫画中都有各种形象的“约翰牛”。蔡华旗以为,议会变革期间形成了议会外的“漫画论争”,漫画被政客们用来进行政治动员,政治漫画的数量在议会变革的关键时刻到达顶峰。
高晞教授具体考证了爱尔兰画家道尔1831年5月2日宣布的名为《何鲁朱,别号约翰牛和医师们》的政治挖苦画。这幅漫画意喻正在进行中的、英国首相格雷领导的英国议会变革。在道尔笔下,何鲁成为英国社会(John Bull)的形象代言人。漫画中的何鲁身着中式长衫,外罩一件长条纹外套,戴着一顶黑色尖顶帽,四肢张开坐在一把扶手椅上。臃肿的何鲁代表了问题重重需求变革的英国社会,他巨大肚子里有着一个英国社会各阶层都想割去的、损害国家经济的“毒瘤”。“国家的原型何鲁坐在扶手椅上,他巨大的肚子好像变得十分蠢笨和不方便,他占有了画面的中心。”围绕在何鲁周围的这群人便是决议着他存亡的医师——英国的政治家们。何鲁形象不只被漫画家用于挖苦英国政治变革所面对的实际窘境,并且他的肿瘤被“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运用”,显示为一种社会性疾病——糜烂,巨瘤便是巨腐,“何鲁和他的医师们”便是这场议会变革胜败的政治寓言。何鲁,这个长着巨瘤的我国患者的形象却在身后成为英国政治变革运动中的一个代表符号,变形身段及其戏剧性手术进程直接被牵入一起期英国最大的政治变革旋涡中,充任国体(John Bull)形象。这是郭雷枢、主治医师库珀以及何鲁自己永久无法预料到的。
前史中的医学不止是治好疾病的科学,更是社会变迁和文明磕碰的缩影。何鲁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绑在手术台上进行了一小时四十四分钟的手术,其苦楚可想而知。尔后,这台手术曾作为东印度公司在华展开的“医疗慈悲”而被用作宣扬“医学布道”的例子,并成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的前奏曲而记入我国近代医学史书,为研讨近代医学与跨文明沟通供给了一个丰厚的视角。可是,怎么设身处地感触何鲁的磨难和痛苦,仍是《何鲁之死》带给咱们的考虑。
高超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